【学术交流】第二届全国生物地理学大会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论坛在开封举行
2021年9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河南大学主办、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生物地理学大会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论坛”在开封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线下参加,3000多人线上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以“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与展望”为主题,旨在总结和交流近年来生物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研讨生物地理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等的重要作用,推动生物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9月18日上午,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傅声雷教授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线上致辞,陈发虎院士对河南大学领导对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表示高度赞赏。他强调地理科学是少数能够横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为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交叉学科,应当更具有思想性,彰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新优势,应当更加科学化,挑战国际科技前沿的最高度,应当更重视创新性,实现大数据时代技术方法的新变革。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更新,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服务国家建筑就是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的开拓者和宜居生存环境研究的引领者。在地理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生物地理学属于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发虎院士呼吁各位专家学者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共同创造中国地理学的美好未来,让中国的地理学研究走向世界前列。
我校校长宋纯鹏教授致开幕辞,他代表学校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位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河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和河南大学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向各位专家学者做了简要介绍。河南大学地理学作为河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几代专家的不懈深耕,现在形成了以地理学科为主,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及区域经济学等交叉融合的一个学科群。近年来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政策制定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支撑。这次会议以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主题,充分显示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我国地理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宋纯鹏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支持河南大学,对河南大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主持第二阶段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分别作特邀大会报告。于贵瑞院士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蓄积及碳汇功能研究”为题,介绍了二十世纪后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互馈机制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碳氮水通量观测被认为是获取直接观测数据的有效途径等内容。朱永官院士以“氮循环微生物生态学的若干前言”为题,总结出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氮投入过量,且通过多同位素耦合解析酸化对沉积物N2O释放通量及来源路径分析等科学问题。另外,七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分别以“土壤中植物和微生物组分的区域性分布差异”、 “全球尺度下的植物水力性状研究”、 “矿物保护和微生物属性调控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稻田甲烷厌氧氧化对气候变化相应”、“中国陆地植被功能生物地理分布”、“冬季增雪对草地群落结构与碳氮循环的影响”和“关键植物性状的地理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次大会还开设了九个分会场,主题覆盖“生物地理学理论前沿”、“谱系地理及环境驱动机理”、“生物功能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生物功能性状的时空格局和成因”、“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地理生态过程”、“历史生物地理过程与环境演变”、“生态过程的时空格局及机理”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
会议闭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源和傅声雷分别以“油松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特征:分布区内极端生长的时空差异与未来趋势”和“生‘态’地理学概念辨析与研究进展”为题作了大会报告。随后,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刘鸿雁教授致闭幕词,他代表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对与会代表的热情参会、各位报告人的高质量报告以及会议组织团队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对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会后举办了“土壤动物研究培训讲座”。由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张卫信教授、邵元虎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蒋际宝博士分别讲授“土壤动物研究的困境与思考”、“土壤线虫研究简介”和“中国主要蚯蚓类群的形态分类”。